深夜时分,本应守护店铺安全的摄像头,却悄无声息地转向远处的港口;实验室的电脑网络,看似平静,却在暗中被人窥探……一系列事件揭开了境外网络间谍活动的冰山一角。
一个摄像头的异常动作
福建沿海的李先生,原本只是想在店门口装个摄像头防盗。可他意外发现,每到午休或夜里,摄像头竟会自动转动,精准对准远处的港口方向。
直觉告诉他不对劲,李先生随即通过 12339 国家安全机关举报电话进行了反映。调查结果令人震惊:该摄像头长期使用出厂默认密码,系统未更新,最终被境外黑客入侵,成为“远程眼睛”,定期将监控画面传送到境外服务器。
一个小小的民用设备,背后却隐藏着被利用为情报工具的巨大风险。
高校成黑客重点攻击目标
与个人设备被控制相比,高校的遭遇更具战略意味。2022年6月22日,西北工业大学公开声明称,学校网络遭到境外持续攻击。调查发现,幕后黑手竟然是 美国国家安全局(NSA)。
西北工大承担着多个国家重点科研项目,聚集了顶尖科研团队与人才。调查显示,美国情报机构使用了 41种专用攻击工具,试图窃取网络设备配置、运维数据、科研成果等核心情报。
这类攻击往往周期长、隐蔽性强,可能在目标系统中潜伏数年,直到掌握足够情报或在关键时刻发起破坏。
“无声战场”的较量
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监测,仅在 2024年一年内,境外国家级黑客组织对我国重要单位的网络攻击事件就超过 600起,国防军工是首要目标,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医疗、能源等也在攻击清单之中。
360公司创始人周鸿祎指出:“这类攻击从策划到渗透,再到深度控制,有的持续时间长达数年。它不是简单的网络犯罪,而是国家级对抗。”
被忽视的安全细节
- 弱口令与未更新的设备:如同李先生的摄像头,是最常见的突破口。
- 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开放网络:科研合作、国际交流频繁,却往往安全防护不足。
- 供应链与边缘设备:打印机、摄像头、存储服务器,都可能成为“突破口”。
我们能做什么?
- 普通用户:
- 修改默认密码,启用强口令;
- 定期更新固件和软件;
- 不明链接、不明设备接入要谨慎。
- 科研与重点单位:
- 建立“零信任”体系,最小化权限;
- 定期进行渗透测试与安全审计;
- 强化国际合作背景下的数据分级保护。
- 国家层面:
- 提升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能力;
- 构建多层次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;
- 加强对境外攻击的溯源与反制能力。
写在最后
从会自动“看”向港口的摄像头,到高校科研网络深陷黑客攻击,境外间谍活动正以更隐蔽、更持久、更复杂的方式渗透。网络空间的较量已成为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。
对个人来说,提升安全意识是最基本的防护;对国家来说,筑牢网络安全屏障,则是守护科技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底线。